全国都在学习的“三明医改经验”是什么?

零加成、两票制、一品两规、大配送、调整医疗服务的价格结构,配送公司先与医管中心结款,这些措施近几年国家的医改措施如出一辙,包括2018年超级医保局成立后,将原本分散在卫生、物价、医保部门的集采、定价、医保支付等权力全部收归医保局,处处都透出三明医改的影子,很多地区不断奔赴三明学习和汲取三明经验,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也曾经于2021年10月发文推广三明经验。今年是三明医改十周年,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三明医改的模式特点(历程附后):
历程回顾
2022年是三明医改十周年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三明医改的历程
01
三明医改的第一阶段(1.0版本)是治混乱、堵浪费。
2012年2月,三明医改正式启动。
1、那么三明为什么要进行医改?
三明市人口少、经济体量小、退休人员比重较高,未富先老的现象明显,改革前,医疗费用每年呈现两位数增长。(据统计,2011年,全市医疗总费用16.9亿元,其中药品耗材费用10.2亿元。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不抵支2亿余元,欠付全市22家公立医院医药费1748万余元。)
与此同时,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2、了解了医改的原因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改?
(1)首先是要医改先药改。
三明第一个动作,是将129种辅助性、营养性且历史上疑似产生过高额回扣的药品品规,列为第一批重点跟踪监控对象。(这种药品被称为万能神药,比如有灯盏花素、喜炎平、血栓通、小牛血清、注射复方维生素等等。这些药疗效不确切,但是价格很确切,且严重虚高,主要是利用高回扣引导医生来开,往往占医院销售额一半以上,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三明就规定:凡采购使用这129种品规的全市22家公立医院,必须备案,医院院长要审批签字、开具处方的医生要签字备案且公开公布采购数量。
该措施实施满月后,原本一直猛涨的医药费用立马回落。当年的5月,全市22家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环比下降1673.03万元。仅此一项,一年就节约下近2亿元,补上了医保基金亏损的窟窿。2012年底,三明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首次结余2200多万元。2012年以来,三明9年减少药品耗材支出124.1亿元。
(2)药改之后是取消以药养医:
第一点:是要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从2013年2月1日起,县级以上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的出厂价和到病人手上的价格是一样的;
第二点:是进行带量采购: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实行最低价采购;
第三点:是要严格落实一品两规两票制和药品采购院长负责制、提升医疗服务价格等政策,斩断药品和医院之间的利益链条。
斩断利益链条,不等于不让公立医院从中标名录中购取所需用药,而是要重新设计一条路径,挤掉从药品到进入医院过程中的利益水分。
这条新路径的第一步,是限价采购。
2013年初夏,三明市卫生局要求22家公立医院,一律按药品通用名上报各自的临床用药目录;由卫生局药采办遴选和审定后,交给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市医管中心再通知由市药监局选定的、有资质的9家药品配送公司,由他们负责与全国各地药企或药品代理商议价采购。
第二步,低价入围。
这9家公司的最终报价清单密封后,一式两份,一份报药采办、一份报市监察部门备案。按照低价中标的原则,最终确定入围限价药品目录。一头交给9家公司,按此进药;一头送市医管中心,医管中心凭此代表政府监督医院,是否按此限价目录进药、用药。
第三步,公立医院要按月向医管中心申报药品采购计划,医管中心按采购计划通知9家配送公司送药;药品到医院经验货后,签字确认;9家配送公司凭已签字的验收单与医管中心结算药款;最后医管中心再和医院结算药款。这样一条新的路径,与以往最明显的变化在于:无论药厂、药代还是药品配送公司卖药需求,与公立医院用药需求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资金上的联系,这样就斩断了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链条。同时呢,为了提高9家配送公司的积极性,三明市从医保基金中预付给他们一个月的药款,以此作为采购药品的预付款。
这条新路径,还有个显著的变化:药品从药厂到配送公司、再从配送公司到医院,中间只有两道环节、只需开两次发票,三明对此称之为两票制,既堵住了税收漏洞、又堵住了假药可能,同时还堵了一条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之路。
(以前,一方面医院的科室、医生要创收,一方面药品耗材的价格虚高、回扣促销绑架医疗行为,再一方面医保基金仅限用于看病,没有用于医疗和健康管护,助长了不正确医疗行为,造成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和浪费。这种内外部因素都有强大的动力把医药总收入做大,导致药品耗材只用贵的而不用对的,检查化验项目越多越好。三明第一阶段的医改,通过整治回扣和不正确的医疗行为,让患者真正受益了。)
02
三明医改的第二阶段(2.0版本)是建章程、立制度让医疗回归医学本质。
2013年,三明开始推行院长年薪制,试行医师、技师年薪制,提升阳光收入水平,将医院工资总额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床位收入等脱钩。
公立医疗机构的书记、院长、总会计师的工资由政府进行考核并发放,医院职工诊查、护理、手术、治疗、药事服务费等专业服务在收入计算中的比例得以提升。至2020年,三明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院长平均年薪在30万元以上;医生平均年薪超过20万元,是改革前的两倍还多。
提升医务人员收入,钱从哪儿来?
将医改第一阶段药品耗材挤压出来的水分,在医院总收入增长幅度控制在8%左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医疗服务收费转化为医院的合法收入。用这种方式动态理顺了医疗服务价格,逐步优化了医院收入结构。
2012年至今,三明先后进行了9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共调整8421个项目,其中调高6966项、调低1455项。
2015年,三明市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对全市县及县以上公立医院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将护理和行政后勤人员全部纳入目标年薪管理,突破人事编制与聘用的界限,实行同工同酬。年薪计算由基础工分、工作量工分和奖惩工分三个部分组成,彻底打破了人员工资与科室创收挂钩的分配模式。
同时,医院对医生医疗检查、用药、治疗三合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等制定了绩效考核指标。医生开大处方的事情,基本上被遏制了。
据统计,三明市公立医疗机构全员职工平均收入,从2011年的4.22万元,提高到2020年13.37万元,提升了3倍多。
03
三明医改的第三阶段是以健康为中心,构建健康保障体系,以老百姓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为依归。
老百姓越健康,医生收入越多,怎么实现?
2017年,三明拓展改革路径,组建医共体,将县域内医保基金打包给县总医院,实行超支自负、结余留用,让总医院担负起为居民健康负总责的职责。
在此基础上,将市县两级医院医护人员的收入和下基层坐诊、健康管理、疾病防控、宣讲等挂钩,实现让群众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医生护士一样拿高薪,有效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落到实处。
要点总结:
01破除以药养医,让医院有动力采购便宜的药品
院长和医护人员实行年薪制,使得他们的收入不来源于药品加成,而是来源于医疗技术。
02将产品同质化,增加竞争压力
比如同目录同限价,不区分品牌、型号、材质等,在限价的基础上关注进院价格,而非前期的遴选过程,只有进院的终端价格够低的产品才能进院。
03三权统一
统一前,物价局、发改委负责医疗定价,卫生部负责医院,医保局负责支付。统一后,医保局把定价、医保支付、集采、与医保相关的服务全部集中在一起。
04关注全民健康,而非只关注某个疾病的治疗成本,医疗与所有的其他领域一样,预防重于补救。
三明经验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宜全盘推广,三明的医疗需求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是不同的,高精尖的产品在这里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但在十年前的三明,医保基金严重穿底是最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三明的这些做法符合当时的历史与地域、环境背景,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在的全国大环境,且对于全国来说,每个地区的经济、医疗水平不同,并不宜全盘照抄。
(来源:智采科技)
药闻康策
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
点击下方 一键关注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