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网

欢迎访问 今日三明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五个着力点

2022-08-27 12:10分类: 生态 阅读: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都有赖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制定生态环境监管措施。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社会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刚性约束,防止无序发展和低端扩张。它是一种调整经济和社会活动以减少环境污染的行为。一是突出规划引导。宏观上,要深入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更好地实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从微观上看,要立足现有基础,保持乡村风貌,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村庄规划。二是强化红线约束。划定并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根据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只允许不造成生态功能损害的有限人类活动。三是提升管理创新。加快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和林长制,促进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资金、有监管的管护体系。


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生态产品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核心在于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一是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体系,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倡导绿色消费。同时,建立绿色发展分类综合评价体系,制定差异化的激励约束政策措施。二是推进农村生态产业化。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生态功能。,选择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第三是市场的创建和运营。依托公共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开展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初次分配、有偿使用、市场交易、争议解决和配套服务等制度。四是完善绿色价格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保护补偿被视为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上下游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通过补偿鼓励村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第一,积极拓展领域范围。各地既要严格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退耕还林还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重点领域实施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又要广泛探索运用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此外,国家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框架内的耕地生态保护补偿仅限于耕地轮作、休耕、免耕覆盖补偿,不包括更广泛的耕地生态保护补偿,如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化肥农药减量等。对此,要及时查漏补缺,逐项完善。二是不断优化机制设计。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在具体实施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未能有效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协调。要结合实际,逐步优化机制设计,认定保护行为,制定差别化补偿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提高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生存”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是为了满足人民“发展”的公共服务需求。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设立生态公益岗位、安排村民参与生态管护、成立生态建设专业合作社、吸收村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一方面,设立生态公益岗位体现了“以工代赈”、“以工代赈”的思想,可以带动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帮助特殊群体获得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增加当地村庄的生态服务供给。例如,在扶贫期间,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中选拔了110.2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此外,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成立生态建设专业合作社,让低收入者就地就业,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动报酬。如扶贫期间,中西部22个省区市成立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2.3万个,吸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0多万人参与生态工程,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同时,也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来。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加强对绿色发展资金流向的引导,确保资金主要投向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


引导农民践行生态友好行为。农民是农村的守望者,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对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和农业废弃物造成污染危害的认识,引导农民主动采取生态友好行为。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垃圾处理农民付费制度,组织村民定期整治居住环境,支持村级组织和村“工匠”带头人承担村庄环境整治、村道、造林等小型涉农项目,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还是要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把环境卫生和生态保护的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在制定村规民约时,要做到细化、合理合法、惩戒有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激发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郑重声明:如果你喜欢本资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www.jrsmw.com

上一篇:雪域花园”描绘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下一篇:探索乡村生态振兴新路径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