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山的人就不负众望(“三农”十年)
中国森工规模和增速居世界前列,森工总产值10年翻了一番多。
不负青山的人就不负众望(“三农”十年)
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践行山清水秀是无价之宝的理念,确保国家木材和粮油安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广大林农感到充实。
林产品供给不断丰富,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初秋的安徽省广德市东亭乡高枫村,看上去就像一幅竹子之乡的画卷。一万一千多亩竹林是村里最大的资源。怎样才能让村民的生活像竹子一样高?
高枫村党总支书记张长伟说,近年来,该村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110多户村民将近7000亩竹林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形成了从竹材加工到竹木废料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村民陈将20亩竹林流转到村合作社,自己运到竹子加工厂,一年增收10多万元。
今天的高枫村因竹子而美丽富饶。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3万元,该村先后获得“国家森林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一根竹子支撑一个经济体。在中国,竹林面积超过1亿亩,竹产业年产值近3200亿元,带动1500多万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提供木材是森林的基本功能。目前,中国有数万种木材和竹制品。除了提供木材,森林还提供丰富的健康食物。
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藤桥村,一片油茶林丰收在望。“10年前,村民们并不太在乎留在山里。现在山林变成了‘绿色银行’。”村支书赖春根感慨。
要让村子更绿,增加村民收入。吉州区鼓励农民发展油茶产业,新建20亩以上高产油茶林基地,每亩奖励1000元。在好政策的带动下,村民们陆续种植了2000多亩油茶林。随着油茶林逐渐进入挂果期,“一亩油茶百斤油”成了当地农民的顺口溜。
油茶作为一种木本食用油,丰富了老百姓的“油瓶”。目前,我国种植油茶6800多万亩,油茶油年产量约90万吨,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食用油年产量30多万吨。
向森林要食物。10年来,我国发展经济林6亿亩,干鲜果品、木本油料等经济林产品产量达到2亿吨,产值超过2.2万亿元,比10年前翻了一番。
需要林下增值空间。初秋的阳光透过水曲柳林,松茸正在林下略显湿润的稻草丛中悄悄钻出它的“圆头”。正是这种松茸菇,让山东东营市龙居镇河村村民谢的口袋里富了起来:“以前林下都是浅草,现在种松茸菇,每亩纯利润近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涛说,村里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产品远销京沪等地超市,供不应求。
在龙居镇,香甜可口、手掌大小的马湾西瓜已成为网络名人的热销产品,一盆盆毛茸茸的小多肉植物已成为游客的伴手礼...林下经济多点开花,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下种金”让广大林农倍感充实。
“龙居镇黄河滩区有4万亩林场。我们积极鼓励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提高林地综合效益,通过产业生态化打造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通过生态产业化培育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龙镇镇党委书记隋说。
竹制品品类不断增加,森林食品供给潜力不断释放,林下经济百花齐放,森林旅游方兴未艾...10年来,中国不断丰富林产品供给,在确保国家木材和粮油安全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森林工业规模和增速位居世界前列,总产值超过8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一倍多。
生态优先,绿色财富共赢,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践行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林业的生态功能日益显现。”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说。
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财富,也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如何平衡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富共赢的转型发展之路。
越来越多的“砍树人”变成了“守树人”。
58岁的周是内蒙古森工集团满归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北岸林场队的队长。过去,他是一名伐木工人。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不砍树,干什么,吃什么?”周和他的工友们换了工作,但他们很担心。几年来,通过森林管理和抚育、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他们发现现在树木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生态大米”是长期的饭。
采伐停止后,北岸林场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常有狍子和棕熊“光顾”林场和管护站,林场顺势发展森林旅游。“白天我们可以闻到松香的味道,听鸟儿歌唱,晚上睡在火炕上数星星,吃纯天然的森林食品。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参观我们林家花园。”对周说道。
在广大林区,林业工作者在经营好森林的同时,围绕“林”字做“绿色文章”,体会到“不砍树也能致富”。
告别“原字号”,扩展“新字号”。
"拔杂草时要小心,不要把幼苗的根拔出来."在云南永平大理为民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基地,公司副总经理王指导村民给七叶一枝花除草。
2013年,为民公司在龙门乡大龙坞村建设了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基地,带动农民到基地务工。村民杨夫妇在基地学会了种植管理技术后,培育出了七叶一枝花苗木。云南人靠自己,从而增加收入,致富。
永平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郑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多亩,2021年将带动农民增收4200万元,带动1100多人就业,年劳务收入990万元。
森林还是“药材银行”,在生产优质中药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森林中药材种植和采集面积超过5000万亩,产量超过395万吨。
告别“木头经济”,家里的绿水青山成为林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花卉、中药材、生态旅游、森林修复、林下经济等新型林业产业和业态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中国有6亿多亩林地在森林下管理和利用,产值9563亿元,从业人员3400万人。
发展特色产业,林业高质量发展。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多年的枸杞产业实现了美丽的蝶变。“枸杞原浆附加值高,能更好地带动村民增收。”学电子商务的刘鹏鑫回乡创业,在吴忠红寺堡区创办公司生产枸杞原浆,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
“鲜果卖给公司,1亩纯收入七八千元。我在这里上班,一个月3000多块钱。”大河乡洪雅村村民叶说。
深度开发“原字号”,做好深加工。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徐庆林说,到去年底,宁夏鲜枸杞加工转化率达到28%,工业综合产值超过250亿元。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让枸杞的价值倍增。
在浙江安吉县,一根竹子被加工成3000多种产品。与此同时,竹业新产品不断涌现。开展了竹制品个性化定制,以竹代木、以竹代塑的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竹制餐具和牙刷进入市场,竹制建筑被嵌入书店和音乐厅...
“一根竹竿支撑一个县的经济”,“一把转椅原来是一个大产业”,“一片树叶丰富一个人”。安吉以全国1.8%的竹子产量,创造了全国10%的竹产业产值。全国每三把椅子就有一把产自这里,白茶产业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800元。
安吉是一个缩影。全国各地以生态本底提升产业色彩,森工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木材加工和木竹制品制造业、经济林产品种植和采集、林业旅游休闲服务业三大产业年产值均超过万亿元,已成为中国林业的三大支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生物质材料重组规模化生产木竹、竹缠绕复合材料、无醛人造板等。,定制家居产业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
锚定供给侧,发力高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质量显著提升。国家林草局改革发展司司长刘介绍,林业一、二、三产比重由2012年的35: 53: 12调整为2020年的32: 45: 23。第一、二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贡献率大幅提升。全国共建成国家重点林业龙头企业511家、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75个、国家森林经济示范基地649个、国家森林修复基地96个,绿色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