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青岛市深化医改工作成绩斐然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海康 青岛报道
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特别是2015年青岛市实施十三五医改规划以来,全市深化医改工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谋改革、促发展、抓落实,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实现了基本医保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发展,不断推动各项卫生健康制度成熟定型,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十三五以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新成效。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性大考,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深化医改的重大成果。
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2020年1月,青岛市第一时间着力抓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治结合、平战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有效协同机制,坚持中西医结合,及时推广有效救治方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原则,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
全市疾控体系改革建设加快推进
2017年以来,市区两级疾控机构共增编688名,编制数实现翻番。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主体建设工程开工建设。7个区(市)实施了疾控中心新建、改扩建项目。市、区两级财政逐年加大对疾控机构实验室装备投入力度,已有8个区市疾控中心达到省县级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标准,并均已开展新冠状病毒核检测工作。积极推进改革,出台了《青岛市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创新管理机制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急救中心等四家单位实施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政策,将绩效工资总额与业务评价结果挂钩,实行总额+浮动管理,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激发单位内生动力和机构运行活力,初步建立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适应我市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
重点传染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控
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0%以上。传染病疫情总体可防可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约27/10万(达到2020年目标要求),无霍乱病例报告,狂犬病发病数持续走低,出血热总体在低流行水平。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市建设,开展重点慢性病机会行筛查,探索完善高危人群和患者干预管理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融合发展,我市心血管健康指数在全省名列第一。
打造社会心理服务青岛模式
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工作,全市设立了23条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累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1.5万余人次。推进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信息平台建设,发展互联网+心理服务模式,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拓宽心理服务覆盖面,加强全市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目前全市95%以上二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和全部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开设了心理科门诊(精神科),妇幼保健机构和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心理服务开展率均达到100%,所有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所有区市建成了社会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十三五以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较高水平基础上持续改善。十三五以来,青岛市不断加大卫生投入,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财政对医疗卫生累计投入485.75亿元,年均增速达4.77%,高出同期财政支出增速0.7个百分点;完成建设项目29个,总投资94亿元。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护士和医疗床位分别达到3.9人、4.3人和6.4张,增加1.01人、1.18人和1.03张,三级医院数由16家增加到28家。群众看病难得到有效改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服务人次增加2326.6万人次,增长44.5%;年住院人次增加41.5万人次,增长31.1%;城乡居民年平均就诊次数增加2.21次、增长38.4%。全市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在卫生总费用构成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降至23.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51岁,婴儿死亡率降至1.67‰,孕产妇死亡率降至4.26/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处于全国前列,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十三五以来,全市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
6个涉农区(市)全部纳入县域医共体建设国家级试点,共组建18个县域医共体,在市内四区规划建设13个城市医联体,同时精准设立妇儿、精神、感染性疾病等专科联盟,不断延伸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内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内分级诊疗,创新基层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县镇村一体化管理,推行家庭医生签约、门诊统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约合一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三高共管、六病同防,构建起符合我市实际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全市基层诊疗人次占比较2016年提高8个百分点。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
积极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大力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考核机制,青大附院和市中心医院、即墨区人民医院分别获国家、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示范试点单位,全面启动实施三级、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引导公立医院转变发展模式,全市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幅从改革前(2000-2015年)的年均16.8%降至平均10%以下,次均门诊费用基本保持零增长,次均住院费用平均控制在5%以下,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多层次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截至2020年底,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91.0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保401.59万人,城乡居民医保489.44万人。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全民补充医保+医疗救助四层保障功能,梯次减轻参保患者医疗费负担。参保职工和居民住院医疗费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90%和75%。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对住院及门诊大病医疗服务主要实行按病种付费并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进行绩效评估和付费试点,对精神类疾病住院治疗、住院康复治疗等长期、慢性病医疗服务实行按床日付费,对门诊统筹实行按人头付费,积极开展对医联体、医共体按区域人头总额付费试点并逐步推广。低保、特困、低收入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众人均医疗费用负担比例降至7.2%,较好地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现有贫困人员病有所医问题。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健全风险筛查制度,全面落实风险清单并实行销号管理。全面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成立省内首个跨区域药品采购联合体,开展跨区域联合议价采购,协议价格较省网价平均下降18.8%。规范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高值医用耗材网上采购率和采购金额全省第一。试点建立总药师制度,进一步加强药事管理。
综合监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
深化卫生健康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两证合一,全面使用电子化注册系统,全面合并妇产科医师执业证书和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精简审批材料和环节,制定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实现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加强镇(街)执法资源整合,建立完善三级四层综合监督执法网络,构建卫生健康全行业监管、全范围覆盖的执法架构。完善综合监管运行机制,做好职能衔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增强综合监管合力。